藏獒的眼睛本来就是红的吗?
首先,要理解“红眼”是怎么回事需要先了解眼睛的结构。 人的眼睛近似于球形,由眼球、眼皮(包括眼睑和泪囊)等组成。眼球的外缘有一弧形的腔,称为角膜,具有透明性,可让人看清物体;而中央部分有一个圆形的凹陷,便是瞳孔了。
正常人瞳孔的颜色为黑色或深褐色,这是由于角膜周围血管网的虹膜组织被色素沉着所导致的。在光线较暗的地方,人眼的瞳孔会不断扩大,以增大光的吸收,这就出现了“睁大眼睛”的现象。 当人在强烈的日光下或在昏暗的环境中,瞳孔会迅速散大,同时角膜、晶状体的曲率改变,以使进入眼的光线减弱至合适程度。 当人体情绪发生变化时,比如遇到事情惊慌失措的时候,瞳孔也会迅速变大变圆,这在动物身上也是如此。所以从外观上判断,动物的情绪状态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。 这其实是和鸟类的视网膜有关。鸟类是脊椎动物中唯一拥有整个视网膜的物种。这意味着它们没有睫状体(调节光线强弱的部位),但拥有感光细胞,因此可以识别色彩并具有夜视能力。
然而,这些细胞没有轴突(传递神经冲动的部位),无法将信息传递给大脑,所以鸟类虽然可以看见东西,但无法像人类一样分辨细节。为了弥补这一缺陷,鸟类拥有巨大的视觉中枢,足以处理大量输入的信息。这也使得它们不需要依靠复杂的神经反射就能“看懂”物体的运动方向和速度,从而做出躲避动作。
相比之下,哺乳纲的动物则是灵长目。在灵长类进化过程中,它们的视网膜发生了退化,视觉能力逐渐下降,但对色觉的能力却有了很大的提高。这为哺乳纲动物在视觉上的巨大进步奠定了基础——即双眼单视野(只能注视一个目标)和对运动的识别。
除了个别品种(如导盲犬),大多数的盲人都是哺乳纲的动物,例如人类,狗,猫等等。对于此类生物,我们往往认为它们是“聪明”的或者“傻”的,其实是对其“智商”的评价。这种评价是基于它们对视觉信息处理的优劣而来的,当然最终会归结到基因上。简单来说就是,越聪明的动物,其遗传变异用于影响视觉能力的基因就会越少,它就需要更多的基因来支持其他方面的功能。
回到问题本身,关于眼睛是不是红色,其实取决于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激素水平。如果某个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激素刺激过高,它就可能拥有红色的瞳孔,否则就是黑色的。这与智商之类的根本扯不上边。